這是孩子的爹遠從大馬帶過來給我看的簡體版中文書,那邊中譯名是「孩子,怎麼愛你才對」。
書中主要描述Harry Hallow這位心理學家,藉由長期眾恆河猴實驗,顛覆二十世紀初心理學對於子女教養的觀念(但現在很多觀念都已經是普通常識)以及探討當時心理學界幾乎無人觸及的「愛」的主題。
當時的醫生觀察那個時候孤兒院的幼兒發展狀態,那些缺乏照顧與關愛的孩子真的很可憐,他們長大後會變得忽略別人,冷漠消極沒有情感,不擅長表達情感和社交,容易生病,心是一片廢墟。
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對孩子未來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孩子的需求與呼喚沒有得到大人的回應,久而久之,他會學會保護自己,漸漸在情感上保持與人的疏離,形成一種心理防衛,阻止自己失望傷心,同時也隔絕了與摒棄對其他人的情感。倘若一個人無法從親情中獲得溫暖與愛,那麼從人際關係與社會支持網絡中也能獲得彌補,若兩者皆缺乏,這個人很可能掉入極端的孤獨巨塔或是較易發展出病態人格。
在沒有愛的情況下長大的孩子,不止會失去和其他人建立關係的能力,隔絕與孤獨也容易讓大腦變得遲鈍,而且長大成為父母之後也會教養出一樣無法感受愛的下一代。只要有人關心在乎孩子,即使那個人不是母親,任何人,只要能和孩子發展出一種「穩固的關係」,都能使孩子在良好的互動品質與關係中健康地成長。
對於較為傳統保守的東方人來說,親子間的擁抱、身體的觸碰似乎較為陌生,但研究證實,擁抱、觸碰和回應對方的擁抱對孩子的心智發展、身心健康與親子關係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因為這種溫暖的身體觸碰能讓人的心理產生無盡的安全感,撫摸有益健康、睡眠、免疫系統、大腦發育和控制焦慮。我想擁有良好兩性關係的成人們應該都很能體會與認同這樣的觀念。最後從這裏延伸的另外一個觀念就是,未來為孩子選擇幼兒園的標準是﹕那裏的老師會不會擁抱你的孩子。
而孩子若和母親擁有良好的依附關係,在孩子心裏擁有足夠的安全感之後,能夠促進孩子對於外在世界的好奇與勇敢踏出離開母親的腳步向外探索。所以良好的依附關係和心理安全能增進孩子向外探索的勇氣和信心。而來自有愛心與責任心家庭的孩子,無論未來他們去到了哪裏,都將帶著同樣的安全感與自信心。
好母親的要素是溫暖、慈愛、有互動和知道什麼時候要把孩子緊緊摟住,什麼時候應該輕輕推開。
當孩子和母親已建立起良好的依附關係之後,母親便要學會放手,開始鼓勵孩子向外探索以及和母親以外的人發展與建立新關係,孩子透過在同儕群體中玩耍、遊戲、吃飯、睡覺、打鬧、比賽而漸漸發展出成人世界所需要的社交技巧和能力,此時若父母過度保護孩子或禁止孩子和同儕相處,反而容易造成孩子退縮或過度順從和未來與人格格不入,最後形成社會適應不良無法發展正常的人際關係。因為愛並不是建立在「一種」關係之上,而是多重關係,因此在孩子與父母已發展足夠的安全感之後,父母應引導孩子多與其他人交流與建立新關係,鼓勵孩子透過學習而輕鬆掌握社會智力。
最令人害怕的是情緒不穩定的教養者最容易教養出經神官能症的子女。這也說明了教養者的情緒智商對子女教養有多重要,父母情緒的陰晴不定會讓孩子無所適從,更無法學會正確的情緒反應,比方說因為父母的情緒障礙,子女做對也被罵,做錯也被罵,孩子無法對自己本身行為建立出正確的情緒反應聯結,最後導致錯亂。孩子生命的前三年需要的是一個強有力、穩定可靠、有愛心的照顧者,而最重要的是「穩定性」,情緒、照顧品質、關係三者的穩定性。
研究指出早期孩子若受到健康適當的壓力,在面對新環境時有較強的適應力和應對能力,而在幼年生活中增加一點刺激,未來發長會更喜歡探索,也更增加對事物的好奇。所以小時候環境較困苦的孩子,未來發展不見得會輪給那些溫室裏成長的孩子就是這個道理。
家是一個充滿愛的安全基地,當被所愛的人擁抱時,我們的身體會產生特殊的化學反應使我們感到很舒服。而愛的本質是關心那些我們認為重要的人,就算再累也要付出,做一個能傾聽的媽媽、會擁抱孩子的爸爸、會回電話的朋友、能幫忙的鄰居、有愛心的孩子。
留言列表